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正文

世界快看:西方食品银行,是救济穷人的慈善机构,还是富人巩固利益的工具?

时间:2023-05-09 18:00:55    来源:3号观察室    

在西方国家,每年有数亿吨粮食被损失或浪费,同时也有数以千万的人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供需之间的极度反差,让“食物银行”应运而生。


【资料图】

这不得拿个小推车去进货?

货币银行是储存货币的地方,食物银行就是用来储存食物的。通过把有钱人家闲置的食物分发给穷人,来避免浪费,本质上是一种调控手段。

现代食物银行起源于19世纪中期,最早的雏形是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的“汤厨房”。当时的条件可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水果零食应有尽有,“汤厨房”顾名思义,就是免费提供汤的厨房,幸运的话能得到一片面包。

第一个给食物银行命名的人叫约翰·阿诺德·范·亨格尔,他有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号叫“食物银行之父”。

亨格尔把他的仓库命名为“圣玛丽食物银行”

亨格尔原本是一家公益厨房的义工,后来发现厨房分发的食物不够穷人分的,于是就租了间仓库,从附近人家收集他们不吃的食物放在这里,再通知各家慈善机构和公益厨房前来领取。

这种模式很快就在富裕的西方国家流传开来,人们可以把多余的食物放在邮箱,由专人上门取货送到食物银行,也可以直接去现场进行捐赠。

食物银行拿到东西后,也有两种方法分发给穷人。一种是像古代给灾民施粥一样,直接发到穷人手里;另一种是把食物交给专门的慈善组织,让他们送给有需求的人。前者主要是北美地区在用,后者则是欧洲国家的通用模式。

果然是推着小推车去的,免费的羊毛可劲薅

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催生出大量食品银行。就拿英国来说,这15年来,全英的食品银行从不到200家增加到近3000家,涨幅超过十倍。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更糟糕的是,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双重打击下,英国的食品银行不仅变多了,库存也不够了。

中产阶级的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原本是食品银行的捐赠者,现在成了需要食品银行救济的人,时间长了难免捉襟见肘。

有这样的免费羊毛,还要啥脸面啊,拿就对了

美国的情况倒是没有英国那么糟糕,但同样面临中产阶级消亡、贫富分化加剧的困境。

数据显示,1975年,美国收入最靠前的20%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靠后的20%家庭的10.3倍,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17.4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相比之下,美国中产阶级群体持续萎缩,其在总人口的占比从1971年的61%下降到2019年的51%,足足减少了10个百分点。这还是疫情爆发前的数据,现在的中产阶级只会更少。

不可否认,食品银行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吃饭问题,但解决的也只有他们的吃饭问题。事实是,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根本无法帮他们摆脱贫困。

有人衣冠楚楚,有人谋生无路

说白了,食品银行的出现乃至兴起,是政府的不作为导致的。因为政府没有出台足够的救济福利和保护措施,所以人们不得不想办法自救,根源在于不断削减的福利和停滞不前的工资水平。

人总归是好面子的,尤其是由奢入俭的人,要不是收入水平实在不足以维持家庭支出,那些原本的中产阶级怎么会拉下脸去自己曾经施舍过的食品银行寻求救济?

往深了说,食品银行本来就是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慈善救济是真,但更多的是大公司利用食品援助牟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作为美国最大的平价连锁超市,沃尔玛工人的薪资水平却很低,而且还不提供全职工资和医疗保险,这才是它能为顾客提供低价商品的主要原因。

沃尔玛虽便宜,还是食品银行更实惠

与此同时,沃尔玛还是食品银行的大金主,超市里卖不掉的生鲜产品和临期食品,很多都捐给了食品银行,然后再鼓励自家员工去申请食品银行的救济。能想出这种办法,放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是要竖大拇指的程度。

而美国政府呢,看到食品银行有效地缓解了他们在扶贫方面的压力,更是变得越来越不负责任,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党争上,结果就是穷人越来越多,中产越来越少,富人越来越有钱。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里,这个趋势还会不断加强。毕竟,比起让庞大的底层民众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给口吃的填饱他们的肚子要容易得多。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